智库报告 首页 / 智库报告

报告发布 | 《2023年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信息来源: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 发布时间:2024-02-27 浏览量:3768

2023年《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第三期以“降碳 减污 扩绿 增长”为主题。报告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五大方面20项指标


这份报告展现了哪些重要信息?


一  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

1  空气质量

2022年,我国空气污染中心转向陕西和河南。

  • PM2.5:全国PM2.5年均浓度为29µg/m³,相比2015年下降35.6%;达标城市数量上升到253个,较2015年增长139%。

  • O3:全国O3日最大8小时平均第90百分位年平均浓度为145µg/m³,同比上升5.8%。2015-2019年全国O3浓度总体呈上升趋势,2020-2022年呈波动态势。

污染中心转移:2015年PM2.5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和河南,2022年河北各城市已退出PM2.5污染最重的前10名,污染中心向陕西和河南转移。


2,气候变化

  • 2022年全球三种主要温室气体(CO2,CH4,N2O)浓度达到观测历史新高,加剧气候变化。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1991-2020)偏高0.62℃,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5.0%。

  • 在“碳中和”减排情景下,2040-2049年我国东部风能太阳能资源趋于增多,其时间变率均呈减小趋势,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稳定性将增强,但对于风光资源未来变化预估,不同区域、不同排放情景模拟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及不确定性。


二  治理体系与实践

1  中国协同治理政策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 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和产业园区规划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碳监测评估试点等工作稳步推进。

  • 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相关内容纳入“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

  •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要求进一步优化。

  • 建成全球覆盖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气候投融资试点涉及资金达2万亿元左右。


2  各地推进减污降碳工作落地实施

各地积极推进减污降碳工作落地实施,但大多数城市PM2.5浓度和CO2排放量未能实现协同下降:

  • 2015-2021年,全国仅105个城市实现了PM2.5年均浓度和CO2 排放量协同下降,大多数城市PM2.5浓度和CO2排放量未能实现协同下降,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亟需在城市层面进一步推进。


三  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

1  能源结构转型

在能源安全和能源转型“双重”刺激下,煤炭和新能源“双向”增长。

  • 2022年煤炭消费量占比56.2%,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17.5%,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

  •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创新高。太阳能、风力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


2  产业机构转型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较快成长。

  • 202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由39.4%提高至39.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至15.5%。


3  交通结构调整

交通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2022年:

  • 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同比增长4.5%,水路货物运输量增长3.8%,公路货物运输量降低5.5%。

  • 居民绿色出行持续推进,全国累计117个城市开展国家公交都市创建,绿色出行比例达70%以上。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增长96.9%和93.4%,全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到520万台。


4  建筑能源系统低碳转型

建筑用能效率进一步提升,建筑领域逐步从“建筑节能”转向“建筑减碳”。

  • 2021年中国建筑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总量为22亿吨CO2,其中直接碳排放呈下降趋势,占总排放的23%。

  • 建筑运行用电量显著增加,导致的间接CO2排放增长至12.4亿吨,占比57%。北方城镇采暖的热力间接碳排放已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21年占比20%。


5    CCUS技术

CCUS技术稳步发展,示范项目迅速增加,成本能耗持续下降。

  • 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投运和规划建设中的CCUS示范项目接近百个,数量较去年增长了近一倍;捕集能力达到约400万吨/年,注入能力约200万吨/年,分别较去年提高了约1/3和2/3。

  • 捕集成本较国外具备一定的优势。化工行业一体化驱油成本可低至105元/吨CO2,电力和水泥行业捕集成本仍然较高,分别为200-600元/吨CO2和305-730元/吨CO2。


6.  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大力推进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

  • 新能源消纳水平不断提高,2022年风电平均利用率达96.8%,光伏平均利用率达98.3%。

  • 未来新型电力系统中,预计风光电量占比将达70%,各类型火电承担调峰调频和提供惯量的重要任务。


7  大气污染治理

大气污染治理持续稳步推进。截至2022年底,

  • 已有94%的煤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超过10.5亿千瓦。

  • 共2.07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4.8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烧结球团脱硫脱硝、料场封闭等重点工程改造,占全国粗钢总产能三分之二。

  • VOCs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快速推进,全国已完成4.6万余个VOCs突出问题整改。

  • 燃煤锅炉减少至不足10万台,并已基本淘汰每小时35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

  • 完成农村散煤治理3500万户,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面积达到179亿平方米,清洁取暖率达75%。

  • 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3000多万辆,拆解改造内河船舶4.7万余艘。


四  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

1  人为源碳排放

2005-2020年全国大多数省份CO2排放呈波动上升趋势。

  • 能源大省和工业大省主导了中国CO2排放变化趋势。电力部门是多数省份排放变化的主导因素,尤其是新疆、内蒙古、宁夏和山西等能源大省。工业部门是河北、河南、四川等省份排放变化的主要贡献因素。北京、上海和广东等东部发达地区民用和交通排放贡献相对突出。

  • 全国绝大部分省份(除宁夏和新疆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其中25个省份完成了“十三五”区域碳强度目标。

  • 2005-2015年我国已有31城市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强脱钩,185个城市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弱脱钩。


土地利用变化与陆地碳汇

森林面积的扩张等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贡献了约44%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

  • 我国现有森林中龄林和幼龄林占据主导地位,处于生长阶段早期的森林一般具有更强的碳汇能力。2000-2040年,随着中国森林林龄增长,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将增加6.69PgC。

  • 将陆地碳汇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需通过科学的森林经营管理措施来优化林龄结构,以便为“碳中和”战略目标中的工业减排赢得时间窗口。


3  污染物排放及协同减排

2015-2021年,工业和民用部门CO2减排与PM2.5污染改善呈正协同效应,电力部门呈负效应。

  • 我国工业和民用部门CO2减排与PM2.5污染改善呈正协同效应,尤其是燃煤过程,超过1/3的省份实现了CO2排放与PM2.5污染改善正协同效益。

  • 道路交通PM2.5浓度进一步下降46%,但碳排放仍呈较明显的增长态势。

  • 电力供热部门CO2减排与PM2.5改善呈显著负效应,这是由于近年来煤电规模持续增长及气电的发展导致碳排放增加,而电力超低排放改造推动了PM2.5浓度下降。


4   协同减排路径

各地协同减排路径需注重因地制宜。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由于钢铁和水泥行业比重较大且难以脱碳,2060年碳中和目标下其化石能源比重仍高达43.6%,PM2.5暴露水平为14.4μg/m³,珠三角地区碳减排潜力主要来自电力和交通运输部门,化石能源比重可降至15.9%,PM2.5暴露水平4.5μg/m³;长三角碳减排潜力主要来自电力和工业部门,PM2.5暴露水平可降至7.4μg/m³。

  • 电力行业能源结构转型和靶向治理是协同减排的关键举措,将显著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70%),大幅改善人口密集区域的空气质量,而高污染机组提前淘汰的靶向治理能够最大化协同改善效益。

  • 终端用能电气化是电力以外其他行业实现碳及污染物协同减排的重要途经。


五  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

1   空气污染与健康影响

2022年我国整体的PM2.5及NO2暴露水平及相关过早死亡人数保持下降,但O3暴露水平及相关过早死亡人数同比有所上升,O3重污染事件对我国人群健康带来了潜在风险。

  • 2022年我国人口PM2.5暴露水平同比持平,较2015年下降了40.8%,其中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污染暴露改善最为显著。

  • 2022年NO2年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43.4%。

  • 2022年O3暴露长期暴露水平同比上升6%,长期和短期O3暴露相关的过早死亡人数分别增加11.1%和9.7%。


2   气候变化与健康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的高温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严重影响人群健康,气温升高导致臭氧浓度增加进而影响人群健康。

  • 2021年中国气温创新高,热浪暴露与约2万的超额死亡有关,经济损失达国内生产总值的1.68%。气温升高导致野火增多,但相关的健康风险研究仍存在空白。

  • 气候变化下,我国寒潮、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研究表明此类极端天气事件亦可提升人群死亡风险。

  • 适应气候变化的健康风险应对措施包括加强极端天气预警、提高个体防护和改进公共设施等。研究显示适应措施如绿色屋顶和高反照率材料可抵消高温带来的经济损失。

  • 气候变化引发极端高温和热浪,导致臭氧浓度增加,进而影响人群健康。我国13个城市的研究表明,夏季高温增加了高血压患者的死亡风险。


3  协同治理的健康收益

气候减缓政策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但人口老龄化可能削弱健康效益。

  • 当前减缓政策下,到2030年我国人口加权PM2.5浓度将达到27.6μg/m³,当采用更严格污染控制技术和气候缓解政策时,2030年和2050年PM2.5浓度将额外减少10.2-16.3μg/m³和12.5-25.4μg/m³。与当前政策力度相比,实施更强的减缓政策将显著降低疾病负担,2030年和2050年可避免过早死亡人数高达21万例和53.7-88.0万例。

  • 在SSP1-RCP2.6未来情景中,尽管PM2.5浓度降低导致过早死亡人数减少49%,但人口老龄化使得过早死亡人数增加了125%,主要是由于7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从目前的10%上升到本世纪中叶的30%。



获取报告请访问   http://www.ccapp.org.cn/dist/reportInfo/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