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建议构建“双碳”目标下“差异达峰,协同中和”的治理体系。
袁亮院士表示,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双碳”高质量发展既要保障能源安全,又要支撑新发展格局。实现“双碳”目标要从能源、产业、经济、社会多端口协同发力,处理好整体和局部、长期和短期、发展和减排之间的关系。
袁亮院士认为,当前,碳中和“全国一盘棋”与能源区域多样性之间矛盾凸显,能源生产和消费逆向分布特征明显,新疆、内蒙古、山西、青海、陕西、安徽等省份的煤炭生产量居全国前列,而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的煤炭及其工业产品消耗量较高,中东部是主要能源消费区,西部地区是主要能源基地。而我国各地区的战略定位、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等有较大的差异性,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在“全国一盘棋”背景下实现“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是面临的重大难题。
当前,“双碳”现代化治理能力依然不足,相关体制机制、地方政策配套总体上仍跟不上“双碳”背景下能源转型变革步伐。因此,坚持“30·60”目标不动摇,构建“差异达峰,协同中和”治理体系,对美丽中国建设、新质生产力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袁亮院士建议:
一、统筹区域能源不均衡性,构建空间协同治理体系。建议相关部门综合研判全国能源生产消费差异和碳减排潜力差异,在坚持“全国一盘棋”基础上,将全国区域划分为能源生产区、能源应用区、新能源耦合区,制定差异化达峰时间与环境政策。
二、兼顾达峰时间不统一性,构建链条协同治理体系。建议相关部门构建能源生产端、消费端、固碳端碳排放责任机制,将不同领域、不同行业排放责任、经济效率纳入碳配额分配机制中,建立“碳减排指标”分配机制与碳交易机制。
三、涵盖要素与场景多样性,构建主体协同治理体系。建议相关部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联合开展“双碳”战略的顶层设计和详细规划,开发示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甲烷全浓度利用、CCUS等工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