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聚焦 首页 / 思想聚焦

以能源革命为抓手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信息来源:中国电业与能源 发布时间:2023-05-16 浏览量:636

以能源革命为抓手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 向海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等方面,明确了能源在中国式现代化总体布局中的坐标方位和使命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强调,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这是我们做好能源工作、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遵循。


能源革命引领我国能源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工业取得巨大成就,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新时代10年,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我国能源革命不断向纵深推进,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能源发展和转型之路。一是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2022年,我国煤炭行业较好完成了保供稳价、兜底保障任务,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25.6亿千瓦,原油产量时隔6年重回2亿吨,天然气产量连续6年增产超100亿立方米。建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周边有关国家的能源基础设施输送网络,有力支撑了能源自给率长期保持在80%以上。二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跃升式发展。2022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5%,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2.7亿千瓦,装机规模稳居世界首位,约占全球非化石能源发电总装机的三分之一。风电、光伏发电年发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年新增装机连续3年突破1亿千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世界领先,建成全球清洁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煤电体系。三是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建造能力领跑全球,核电形成了自主品牌的“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三代大型先进压水堆技术,新型储能、氢能等前沿领域研发应用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四是能源普遍服务取得重大进展。过去10年中,实现了两次重大跃升。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部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实现14亿人口人人享有电力使用。2020年,县级行政区全部通大电网、大电网覆盖范围内村村通动力电,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刻认识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必要性和复杂性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传统能源系统在长期发展中始终难以很好平衡能源安全性、经济性、绿色低碳这个所谓“不可能三角”。随着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和技术进步,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系统实现根本性变革和整体性重塑,使上述三者关系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兼顾,已成为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和当务之急。
新型能源体系应包括四个维度的内涵。一是能源结构新,即能源结构加快从高碳向低碳转变。过去1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7.8个百分点,预计未来10年将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到实现碳中和时,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二是系统形态新,根据初步研究,预计未来的新型能源体系在物理形态上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新型电力系统,电能成为主要终端用能,绿电比重实现大幅提升;其次是新的二次能源系统,在难以电气化的领域和环节,以氢能、甲醇等二次能源为载体;再就是必要的化石能源系统,尽量通过CCUS等技术实现零碳或近零排放。三是产业体系新,主要体现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两个方面,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现本质提升。四是治理体系新,即构建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法规政策、体制机制,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新型能源治理体系。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各能源品种、各用能行业,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国能源系统在生产消费转型,技术装备自主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强化前瞻性、战略性布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以能源革命为抓手加快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必须始终把握好能源革命这个最根本的“方法论”,突出抓好四个方面。
第一,加快能源生产消费体系清洁低碳转型。以“十四五”能源规划和能源碳达峰实施方案为抓手,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未来十年,新增能源消费量的70%由非化石能源供应。同时,推动终端用能清洁低碳发展,将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在清洁取暖、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深入推进电能等清洁低碳替代。
第二,强化能源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夯实化石能源自主保障基础,重点发挥好煤炭、煤电兜底保障作用,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提升能源供应链弹性和韧性,加强石油储备能力建设,完善储气设施布局,因地制宜建设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健全能源安全监测预测体系,提升安全风险防范与应急管控能力。同时,要聚焦保障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加快实现能源进口来源和渠道多元化。
第三,提升能源产业链可靠性和现代化水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最大的特征是新能源和互联网技术的紧密融合。必须加快能源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要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卡脖子”技术攻关和安全替代,持续锻造新能源、核电等装备制造优势,强化储能、氢能等前沿技术攻关。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建设智慧能源系统。
第四,打通能源发展体制机制快车道。以法制为基础,加快推进能源法制定以及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修订。以改革为动力,加快构建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有机衔接的电力市场体系,以及上游资源主体多渠道供应、中间统一管网高效集输、下游销售市场充分竞争的油气市场体系。以政策为保障,加强财税、价格、金融、环保、土地等政策协同,形成共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政策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