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首页 / 新闻头条

新闻快报2021.6

发布时间:2021-06-04 浏览量:3934

韩正主持召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

01.jpg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26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审议有关文件,研究部署相关工作。

韩正表示,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韩正强调,要紧扣目标分解任务,加强顶层设计,指导和督促地方及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科学设置目标、制定行动方案。要尊重规律,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把握工作节奏。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寻求全球气候治理的最大公约数,携手国际社会共同保护好地球家园。要积极宣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目标、举措、成效,善于用案例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韩正指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重大问题。当前要围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等,研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

韩正强调,要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要充分发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各成员单位要按职责分工全力推进相关工作,形成强大合力。要压实地方主体责任,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联动,推进各地区有序达峰。要发挥好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引领作用,中央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带头压减落后产能、推广低碳零碳负碳技术。

刘鹤、王勇、王毅、何立峰出席会议并讲话,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来源:新华社 2021-5-28)



国际能源署:实现全球净零排放目标需前所未有的能源转型

总部位于巴黎的国际能源署18日发布题为《2050年净零排放:全球能源部门路线图》的报告说,到2050年全球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是一个重要且艰巨的目标,需要前所未有的能源转型。该机构呼吁各国政府采取切实行动以实现该目标。

报告指出,已有越来越多国家承诺在未来几十年内实现碳中和或净零排放,这是一个巨大进步。然而,即使这些承诺完全落实,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仍将达到约220亿吨。

报告就2050年全球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提出一系列建议。首先,短期内各国政府应立即大规模部署所有可用的清洁和高效能源技术,并在全球范围大力推动加速创新。具体来说,该报告的路线图建议,到2030年全球需每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630吉瓦(1吉瓦等于1000兆瓦),每年新增风力发电装机容量390吉瓦。

其次,到2050年全球几乎一半的减排量依赖于目前尚处于示范或原型阶段的新技术。这要求各国政府迅速增加研发支出,调整资金使用优先顺序,并示范和部署清洁能源技术,这些措施应成为能源和气候政策的核心。报告认为,新型电池、电解氢装置、大气中二氧化碳直接捕集与储存等技术进展将为2030年至2050年减排做出重要贡献。

报告预计,到205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比现阶段减少约8%。届时全球近90%的发电量来自可再生能源,其中风能和光伏发电合计占近70%。报告还强调,国际合作、特别是创新和投资方面的合作对实现净零排放目标至关重要,国际能源署将致力于推动加速全球能源转型的国际合作。(来源:央视 2021-5-19)



日本通过2050年碳中和法案

日本国会参议院5月26日正式通过修订后的《全球变暖对策推进法》,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日本政府提出的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据共同社等媒体当日报道,修订后的《全球变暖对策推进法》当天在国会参议院全体会议上获得通过,正式成为法律,将于2022年4月施行。这是日本首次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写进法律。

根据这部新法,日本的都道府县等地方政府将有义务设定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具体目标。地方政府将为扩大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制定相关鼓励制度。

日本首相菅义伟2020年10月宣布了日本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此外,菅义伟在今年4月还表示,日本力争2030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13年度减少46%,并将朝着减少50%的目标努力。(来源:新华社 2021-5-28)



气候变化或危及全球三分之一粮食产量

众所周知,气候变化会对农业和畜牧业产生负面影响,但关于地球上哪些地区会受到影响,或者最大风险可能是什么,人们几乎没有科学认知。芬兰阿尔托大学发表在《一个地球》杂志上的最新研究表明,如果不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按照二氧化碳的增速,到本世纪末,全球三分之一的粮食将陷入零产量状态,即粮食脱离了安全的气候空间。

农业畜牧业缺乏适应气变的时间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将安全气候空间的概念定义为当前有95%的农作物出产的地区,这要归功于降雨、温度和干旱这三个气候因素的综合作用。

阿尔托大学全球水与食品问题教授马蒂·库姆说:“好消息是,如果我们共同减少排放,那么全球变暖将被限制在1.5—2摄氏度,只有一小部分粮食生产将面临迄今未见的状况。”

降雨和干旱的变化以及气候变暖尤其威胁着南亚、东南亚和非洲萨赫勒地区的粮食生产。这些地区也缺乏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的能力。

该论文的另一位主要作者、博士生马蒂亚斯·海诺说,据我们所知,粮食生产是在一个相当稳定的气候下发展起来的,那是在上一个冰河时期之后的缓慢变暖的时期。温室气体排放的持续增长可能会创造出新的条件,粮食作物和畜牧业生产将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适应。

发展中国家将遭受更沉重打击

这项研究使用了两种未来的气候变化情景:一种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减少,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2摄氏度;另一种是排放量持续增长。考虑到社会适应变化的能力不同,研究人员评估了气候变化将如何影响27种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和7种不同的牲畜。

结果表明,不同国家和大陆存在不同威胁。在所研究的177个国家中,有52个国家的整个粮食生产未来将保持在安全的气候空间内。这些国家包括芬兰和大多数其他欧洲国家。

而如果不做出改变,贝宁、柬埔寨、加纳、几内亚比绍、圭亚那和苏里南等国家将受到沉重打击,目前高达95%的粮食产量将落在安全气候空间之外。令人担忧的是,与富裕的西方国家相比,这些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也明显较弱。总体而言,全球20%的农作物产量和18%的畜牧业产量受到威胁,它们位于适应变化能力较低的国家。

森林和冻土等生态环境受影响

研究人员估计,如果二氧化碳排放得到控制,到2100年,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气候带,横跨北美北部、俄罗斯和欧洲的北方森林,将从目前的1800万平方公里缩小到1480万平方公里。如果不能减少排放,那么这片广袤的森林将只剩下大约800万平方公里。北美的变化将更加戏剧性:2000年,该区域森林覆盖大约670万平方公里;到2090年,它可能会缩小到三分之一。

如果气候变化得不到控制,估计北极冻土带的情况会更糟糕,甚至将会完全消失。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估计热带干旱森林和热带沙漠地区的面积也在增长。

库姆说,如果我们任由排放量增加,沙漠地区的增加尤其令人担忧,因为在这些条件下,没有灌溉几乎什么都不能生长。到本世纪末,我们可能会看到全球超过400万平方公里的新沙漠。

虽然这项研究首次全面审视了当今粮食种植的气候条件,以及气候变化在未来几十年将如何影响这些地区,但它传递出的重要信息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世界需要紧急行动。

海诺说,我们需要减缓气候变化,同时提高粮食系统和社会的韧性,我们不能把弱势群体抛在身后,粮食生产必须是可持续的。(来源:科技日报 2021-5-18)



国家发改委: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文件制定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金贤东18日说,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文件制定,研究各行业各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措施。

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进展情况。金贤东在当日召开的5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抓紧编制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研究制定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建筑、交通等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积极谋划绿色低碳科技攻关、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等保障方案,进一步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他表示,下一步,将按照整体部署、系统推进、分类施策、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深入推进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加快实现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2030年前全国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来源:新华社 2021-5-19)



生态环境部:全国碳市场拟于6月底前启动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生态环境部26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介绍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准备工作时透露,生态环境部已组织有关单位完成上线交易模拟测试和真实资金测试,正在组织开展上线交易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拟于今年6月底前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刘友宾表示,我国碳市场覆盖排放量超过40亿吨,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据了解,全国碳市场系统联调测试已于近日开启,正在推进企业尽快熟悉碳交易流程,保障全国碳市场如期顺利启动。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也于近期先后赴湖北和上海进行调研,考察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建设工作和全国碳市场交易系统建设工作。

全国碳市场建设顶层设计也基本完善。2020年年底,生态环境部以部门规章形式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了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市场参与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全国碳市场运行的关键环节和工作要求。此外,生态环境部还印发了《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公布包括发电企业和自备电厂在内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

近期,按照《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印发〈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纳入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并做好发电行业配额预分配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要求,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已通过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基本完成配额预分配工作。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已在多个城市进行试点。此前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透露,2011年以来,我国在7个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截至今年3月,共覆盖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企业,累计覆盖4.4亿吨碳排放量,累计成交金额约104.7亿元。(来源:新华社新媒体 2021-5-27)



宁德时代即将发布钠离子电池,锂钠相争,谁更胜一筹?

近日,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公司股东大会上透露,将于今年7月份左右发布钠电池。曾毓群表示,由于是新兴的电池技术,钠离子电池不是刚推出来就很便宜,因为目前的供应链规模还很小,不够成熟,钠离子电池可能比锂离子电池贵一些。

目前,电动车发展势头正旺,而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早已经是人们熟知的技术路线,比亚迪也创新发布了刀片电池,但为什么宁德时代会突然发布钠离子电池呢?其实答案早在今年1月就已经露出端倪。

作为曾毓群博士生导师的陈立泉院士在第七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全世界的电能都用锂离子电池储存根本不够,所以我们一定要考虑新的电池,钠离子电池是首选。全世界锂的含量是相当少的,只有0.0065%,钠的含量2.75%,应该说钠的含量相当多。”

目前,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尚处在初期阶段,锂离子电池作为储能材料的稀缺性尚未完全显现,而锂离子电池价格高昂只是锂资源稀缺的一个侧面。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18年报告显示,全球锂资源储量约5300万吨,其中阿根廷占18.5%、玻利维亚17.0%、智利15.8%、中国13.2%、美国12.8%、澳大利亚9.4%。作为全球第四大锂储量国,我国的锂资源现状并不乐观,目前我国80%的锂资源供应依赖进口,是全球锂资源第一大进口国。

钠离子电池并不是新鲜事物,其发展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目前国内外已经有近二十家企业布局钠离子电池产业,其中包括英国FARADION公司、美国Natron Energy公司、法国NAIADES计划团体、日本岸田化学、松下以及我国的中科海纳等公司。其中欧洲和日本因为资源匮乏更注重钠离子电池的开发。

我国钠离子研发虽然晚于其他国家,但目前在技术开发和产品生产上已经初具规模。以宁德时代为主的电池巨头公布钠离子电池的研发进程,也为钠离子电池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解析钠离子电池

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钠离子在电极之间的移动来实现充放电过程。与钠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略有不同的是,锂电池是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转换实现充放电,而钠电池是由钠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嵌入、脱出实现电荷转移。

以下为钠离子电池的主要组成部分:

正极材料: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NaxTMO2)、聚阴离子化合物、普鲁士蓝类似物(PBA,Na2M[Fe(CN)6],其中 M = Fe, Co, Mn, Ni, Cu, 等等)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三类材料。

负极材料:软碳、硬碳、过渡金属氧化物等,考虑负极材料的成本、稳定性、循环性能等指标,目前商业化的钠离子电池产品所使用的负极几乎都是硬碳。

电解质:钠盐+溶剂,除钠盐之外,溶剂与锂离子电池差别不大。

隔膜:与锂离子电池基本相同。

外形封装:圆柱、软包、方形,与锂离子电池基本相同。

制备工艺:与锂离子电池基本相同。

锂&钠电池的性能对比

1.能量密度

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优于钠离子电池。

由于钠离子的离子半径大于锂离子,导致钠离子无法嵌入石墨材料。所以钠离子电池必须采用硬碳或其他负极材料,这导致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低于使用石墨材料的锂离子电池。

据介绍,钠电池的平均能量密度在90-150Wh/Kg,相比锂电池的250Wh/Kg,能量密度偏小。按照锂电池250Wh/Kg能量密度计算,则锂电池的重量为400公斤,钠电池以150Wh/Kg计算,重量会增加至约650公斤。因此,预计钠离子电池的在储能系统、短程电动汽车、电力公司的备用电源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替代潜力。

2.成本

锂离子电池成本远高于钠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少用或者几乎不用稀有金属。由于铝和钠在低电位不会发生合金化反应,钠离子电池正极和负极的集流体都可使用廉价的铝箔。因此可以尽可能降低其他贵金属的使用量。

3.资源储备

钠元素的储量是锂元素的1000倍。

钠是地壳中第六丰富的元素(前六:氧、硅、铝、铁、钙、钠),而且在地球上分布非常均匀,地球中的钠含量占比约2.5%-3.0%,大约是锂元素的1000倍。

4.安全性能

钠离子电池安全性优于锂离子电池。

根据目前初步的高低温测试结果,钠离子电池高低温性能更优异。在所有安全项目测试中,均未发现起火现象,安全性能更好。

钠离子电池现状

目前,更多的行业声音认为钠离子电池暂时无法完全替代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技术储备。

由于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方面有明显的劣势,因此在商用车方面无法完全取代锂离子电池。不过钠离子电池在循环寿命与磷酸铁锂电池相当,在安全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比较适合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但是对成本比较敏感的应用场景。

由此可见,钠离子电池未来应用场景或主要集中于储能、低速新能源车及小动力领域,锂离子电池仍是新能源汽车电池主流技术路线。

目前钠离子电池仍然处于产业化的早期阶段,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在新能源汽车方面都不可能取代锂离子电池,两者更多的是互补关系,各自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应用需求。

同时,在产业链的完善、产品系列的丰富、性能的成熟、标准的制定、市场的认可等方面,钠离子电池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来源:中国能源网 202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