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交易价开门红
7月16日上午9点15分,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启动仪式于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举办。全国碳市场采用“双城模式”,将交易中心设置在上海,将碳配额登记中心设置在武汉。
上午9点30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启动,全国碳交易开盘价为48元/吨。9点30分,首笔全国碳交易已经撮合成功,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
申能、华润等10家企业成为全国碳交易首批成交企业
申能集团、华润电力、中国华电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大唐集团、浙江能源集团等10家企业成为全国碳交易市场首批成交企业。
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根据生态环境部测算,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意味着我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将成为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一步。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公司排放,推动绿色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全国碳市场第一个产业周期,我国发电行业重点开放单位共计2162家,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45亿吨。
据了解,我国碳市场建设从地方试点起步,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七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到2021年6月,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来源:中国能源报 2021-7-16)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0年度报告》发布
我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生态环境部13日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0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我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将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峰碳中和的目标。同时,将推动相关立法和标准制定。
生态环境部表示,《报告》内容涵盖2019年我国有关部门、地方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包括强化顶层设计、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基础能力、全社会广泛参与,以及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7个方面,全面展示了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战略规划制定、体制机制建设、社会意识提升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同时,阐述了中国政府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坚定推动多边进程,在气候国际谈判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推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有关情况,以及为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作出的“中国贡献”。
针对推动立法和标准制定,《报告》指出,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相关性研究,进一步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草案,推动地方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立法工作,支持在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保条例修订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
同时,研究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标准体系,加强与生态环境部内现在标准体系的打通融合。组织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等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研究制定乘用车等碳排放标准,引导相关行业低碳转型。
生态环境部表示,下一步,将与有关部门一道,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加快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统筹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国内国际两方面工作。(来源:法制日报 2021-7-13)
北京:碳达峰顺利完成,碳中和目标明确
近来各地纷纷排出碳达峰时间表,上海提出力争2025年达峰,深圳提出到2025年,要在珠三角城市中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我国绿色发展展现美好未来。
作为奥运之城的首都北京,静悄悄地,在2012年就达到了碳排放峰值年。评估显示,2013年以来,特别是2014年到2015年,北京市碳排放出现大幅下降,碳排放达峰目标已顺利完成。
排放总量,持续下降。记者手头有一份来自权威机构的研究资料,其大数据显示,北京市碳排放近8年来,呈波动下降趋势。北京碳排放(包含航空)在2012年达到峰值后,得益2013年以来实施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4年到2015年碳排放总量显著下降。2016年到2019年,受航空排放快速增长影响,排放总量出现小幅波动回升,但未超过2012年的最高值。2020年受疫情影响,航空运输等领域的能耗和排放大幅下降,全市碳排放总量持续下降。
奥运之城,绿色发展。本世纪初北京以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形成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绿色成为城市发展的底色。有关研究显示,国际上大都市碳排放达峰,大约需要六个条件:能源利用效率较高、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以上、人口总数达到峰值并趋于稳定、城市化率达到75%以上、三产比重超过65%、环境质量诉求较高等,而北京已具备这多方面的条件。同时北京多年来大力推进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节能降碳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城市发展,深刻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北京城市发展,实现深刻转型,减量发展,形成刚性约束。在北京新总规和“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确立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总体思想和高标准目标任务,目前北京市的经济主要增长点,来自金融、科技等产业,具有能耗低、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等特点。2020年,万元GDP能耗和碳排放分别下降至0.21吨标准煤和0.42吨二氧化碳,为全国最优水平。
当前,北京市研究“碳中和行动纲要”已趋成熟,即将出台。据了解,北京提出的碳中和的时间为2050年,将比全国的目标提前十年。也就是说,经过 30年的奋斗,首都将率先实现碳中和。未来,北京将逐步实现终端能源“电气化”和电力供应“脱碳化”,持续推进机动车“油换电”,到2050年,城市交通实现近零排放,建筑领域基本实现近零排放。(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北京频道)
我国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13日说,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国家发展改革委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文件,抓紧编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和分领域分行业实施方案,谋划金融、价格、财税、土地、政府采购、标准等保障方案,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赵鹏高在当日举行的中欧合作伙伴对话首场活动中说,我国将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把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作为当前工作重点,严控增量项目,加快存量项目改造升级,扎实开展钢铁、煤炭去产能“回头看”,严防过剩产能死灰复燃。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绿色低碳发展。
他指出,我国将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加快推进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大力提高电网对光伏发电、风电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优化光伏发电、风电基地外送通道调度运行,持续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消纳比例,推进重大水电工程建设。同时,我国将推进城乡建设和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说,目前正在研究编制“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和分领域能源规划,把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低碳转型放在突出位置,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和高质量发展。
“预计到2025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总发电装机的50%左右,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将占全社会用电量增量的50%以上,我国能源结构将持续向清洁、低碳、高效转型。”王大鹏说。
中欧合作伙伴对话首场活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司和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共同主办,活动以“共商绿色发展”为主题,围绕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加强中欧绿色领域务实合作开展交流对话。(来源:新华网 2021-7-13)
工信部: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预计达200万辆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预测,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预计达200万辆。
在16日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表示,上半年中国汽车产销总体保持稳定增长,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增长态势更快。
今年1-6月份,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56.9万辆和1289.1万辆,同比增长24.2%和25.6%。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5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均增长了两倍。
受芯片供应短缺以及排放标准升级切换期等影响,5、6月份中国汽车产销出现了一定回落,6月当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94.3万辆和201.5万辆,环比分别下降4.8%和5.3%,同比分别下降16.5%和12.4%。
田玉龙表示,为积极应对汽车芯片供应短缺问题,工信部组建了汽车半导体推广应用工作组,推动提升汽车芯片供给能力,取得一定效果。后续也将加强供需对接,积极支持替代应用,提升制造能力,继续保持汽车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综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受宏观经济持续复苏、国家明确稳定增加汽车等大宗消费政策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等影响,2021年我国汽车将保持稳中向好发展。全年汽车总产销量有望实现小幅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实现高速增长,预计达200万辆左右。”田玉龙说。(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1-7-16)
2021年6月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
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能发新能〔2021〕25号),为引导新能源理性投资、有序建设,现将2021年6月各省级区域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公布如下。(来源: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 2021-7-19)
IEA预测:2021年全球电力需求增量的一半仍需化石能源满足
国际能源署最新发布的电力市场报告预测,全球电力需求在2020年下降约1%后,随着全球经济从Covid-19大流行的影响中复苏,2021年和2022年全球电力需求将分别增长近5%和4%。
但是,可再生能源预计只能满足2021年和2022年全球需求增长的一半左右;化石燃料的发电将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别满足45%和40%的电力需求增量。燃煤发电量将在2020年下降4.6%后,2021年增长近5%,2022年再增长3%。因此,燃煤发电量将在2021年超过疫情大流行前的水平,并在2022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相应地,全球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21年将增长3.5%,2022年将增长2.5%。
总体而言,化石燃料在发电方面仍占主导地位。2020年煤炭占全球发电量的34%,而天然气占25%;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合计占37%的份额。(来源:国际能源小数据 2021-7-20)
立法碳关税削减碳配额,欧盟将启动最大规模碳市场改革
欧盟将启动2005年其碳排放交易体系上线以来的最大规模改革。
一份6月底流出的文件草案透露出欧盟全面改革现行碳市场的雄心,包括一次性削减免费碳配额,推动运营欧洲航班的发电厂、工厂和航空公司参与碳配额交易,并且要为航运、建筑供暖和道路运输推出一个新的碳市场体系。
这些改革都是欧盟计划于7月14日提出的一揽子政策的部分内容,以实现欧盟到2030年将净排放量从1990年的水平减少55%的目标。
碳市场减排目标需与欧盟总体气候目标保持一致。此前欧盟2030年减排40%的气候目标中,碳市场需实现到2030年与2005年相比减排43%的子目标。因此要实现55%的欧盟总体目标,碳市场在其中需承担的目标也应进行相应调整。
这次的一揽子政策还包括欧盟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从推动碳关税进程,到削减免费碳配额、扩大碳市场范围,欧盟贯彻碳减排机制的决心可见一斑。
但与此同时,更严格的气候政策将会带来更多挑战。欧洲环保协会驻北京办公室首席代表、中国项目负责人龙迪(Dimitri de Boer)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在此次一揽子政策产生的气候政策体系之下,东欧一些国家面临着更为艰难的转型,因此欧盟向它们提供了财政支持,以应对这些挑战。
削减免费配额,征收碳关税
作为防止发生“碳泄露”的有效措施,碳关税从被提出开始就伴随着各种争议。所谓碳泄露,就是在严格的减排政策下,本土企业向减排政策宽松的国家搬迁的现象。碳关税把进口产品的碳成本提高至本土水准,就能够防止这类现象的发生。
在开始征收碳关税之前,为了防止碳泄露风险,欧盟还一直在向已经纳入碳市场的行业发放免费碳排放配额,尤其是典型的高耗能行业,如钢铁、水泥、造纸等。为了“稳住”这些产业不向外搬迁,这些行业获得的免费配额相对更多。
欧盟碳市场已经从2013年开始就彻底取消了电力行业的免费配额。此后发电行业碳排放逐年降低,减排取得明显成效。而被认为存在碳泄漏风险的高能耗工业部门,如钢铁、水泥等长年获得免费配额,减排效果并不显著。
碳关税一旦上线,免费配额的存在就略显“尴尬”了。一位长期研究碳市场机制行业相关人士分析,此次取消这些部门的免费配额,是将本土相关行业与国外同行业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这至少会带来三点好处:一是发挥本土产业低碳竞争优势,倒逼低碳转型;二是通过CBAM机制规避境外输入的隐含碳排放;三是推动更高减排目标实现,落实其2030年气候政策目标。
此外,这一举措还确保了CBAM的公平性。如果对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而本土相同产品仍享受免费配额,意味着欧盟使进口产品承担更高的生产成本,违背公平竞争,这样外国进口商很有可能以违背WTO的非歧视性国民待遇原则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不利于CBAM政策的推动。同时,取消对欧盟相关部门的免费配额,将有利于这些部门进一步实施低碳化改造,逐步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支撑欧盟更严格的减排目标。
欧盟委员会计划自2023年开始逐步引入碳关税,有分析认为,这将为欧盟每年带来约100亿欧元的收入。依照此次流出的文本,碳关税收入将用于支持欧盟7500亿欧元恢复基金,以帮助欧盟成员国在新冠肺炎疫情后恢复经济。
欧盟碳价将再被推高
免费配额的削减,将非常直观地体现在碳价数字上。免费配额主要集中于存在碳泄漏风险的高能耗工业部门,一些部门常年获得的免费配额基本能够覆盖其实际排放,个别部门甚至还有配额盈余。
据上述行业相关人士则分析称,取消免费配额将进一步削减欧盟碳市场整体配额供应,长期来看有利于推动碳价格走高。短期看,取消免费配额的决定一旦确定,将带来价格看涨的市场预期,在市场供求还未发生实际变化时就提前出现投资拉动价格上涨。
此外,龙迪表示,目前取消免费碳配额只适用于电力行业。对于其他行业,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电力行业的碳泄漏风险较小。从理论上讲,这不应该影响碳价格,因为企业是能够获得同样数量的配额的,只是它们被拍卖掉了。所以,电力部门将为此付出更多,而额外的成本可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值得注意的是,有分析认为,一次性削减免费配额同样会引起碳泄露——碳成本较低地区的产品大量涌入欧洲市场,损害欧洲本土产业。
实际上,关于此类碳泄漏风险的争论由来已久。龙迪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影响高碳产业投资决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果碳价格高,必然是其中之一。如果高碳产量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这对全球气候变化没有好处——碳只是排放到其他地方。反过来说,有了合适的价格信号,这些产业可以引领未来低碳生产技术的发展。
建立新的碳市场
此次政策调整将欧盟碳市场扩展至航运、建筑供暖及公路运输部门是一个亮点,代表欧盟将强化碳市场的作用,将更多部门纳入市场管控范围。根据此次的草案,从2026年开始,以上几个部门将面临碳排放成本压力。
龙迪认为,随着欧盟气候雄心的增强,是有必要解决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领域的碳减排问题。至于欧盟碳市场将如何涵盖这些行业(航运、交通、建筑等),目前尚未明确。
“这些部门中的每一个都具有挑战性。例如,由于船舶在不同的司法管辖区拥有和注册,可能很难确定其路线和使用的燃料。汽车和建筑行业也是复杂的,因为排放点是分散的。”
航运部门的困难在于,涉及到对欧盟以外的外国船只碳排放是否纳入管控范围,而欧盟或将参照航空业的做法来处理。
上述行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可以明确的是,欧盟对航运部门给出了一个跨度三年的适应期,参与碳市场的航运企业每年按照其实际排放量的20%、45%、70%的比例依次上缴碳配额,到第四年需完成100%履约,这样使参与企业能有一个适应过程,帮助其顺利进入市场。
对于建筑供暖及公路运输部门,这两个部门的实际排放源是室内采暖设备和公路交通运输工具,数量繁多且分散,不利于统一管理。针对这样的特点,欧盟的做法是建立单独的碳市场。
上游和下游的监管侧重点决定了供应链中碳市场针对的重点。一般来说,上游监管侧重于自然资源开采的隐含排放,如煤炭开采或石油开采,下游法规针对供应链上的最终用户,如消费者。
单独设立碳市场正是从供应链上游进行管理,利用一个单独市场检测运行效果,也能确保其不会冲击现有欧盟碳市场的稳定。
欧盟委员会目前仍未对该草案发表评论,成员国和欧洲议会需要就最终的改革方案进行摊牌,该提案很后可能会在发布前有所更改,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
可以确定的是,欧洲正在一步步践行气候目标雄心。当地时间7月8日,欧洲央行宣布20年来的首次通胀目标调整决定:将中期通胀目标设定为2%,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作出重要调整。(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