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中国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国家主席习近平21日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的重要讲话。
习近平说:“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会全力以赴。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9-22)
韩正同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蒂默曼斯举行第二次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27日在北京通过视频方式同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蒂默曼斯举行第二次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
韩正表示,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宣布,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这一重大宣示再次展现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问题上的负责任态度。中国已经着手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中方一直是言必信、行必果,有信心、有决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韩正指出,中欧应当充分利用高层对话平台,进一步落实双方领导人共识,推动中欧绿色合作不断深化,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要强化机制引领,增进理解互信,加强政策沟通协调,聚焦重点领域深化务实合作,力争取得更多丰硕成果。要践行多边主义,助力落实《巴黎协定》,为全球气候合作注入信心。中方愿与各方加强协调、弥合分歧、促进共识,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取得积极成果。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东道国,中方期待与各缔约方共同努力,推动大会取得成功。
蒂默曼斯表示,欧方高度赞赏中方为应对气候变化所作巨大努力,愿与中方不断加强在环境与气候领域的对话协调,共同为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作贡献,支持中方办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 2021-9-28)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要警惕减碳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
9月26日上午消息,在2021中关村论坛的“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谢克昌提出了对于科学实现“双碳”目标的思考和建议。
第一是要开展碳减排措施性能评价。
第二是要建立“双碳”技术分类评价体系。
第三是要构建碳足迹精准核算方案与平台。
第四是要加强基础研究,为全国一盘棋、全省已排起提供依据。针对我国地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建立泛能源大数据系统,挖掘全空间高分辨碳排放图谱、能源生态链图谱、经济图谱、民生图谱、生态环境图谱,探索建立碳排放综合模型。
第五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合理引导碳排放。
第六是要坚持共区三原则,强化碳排放责任划分。
第七是要加强能源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智慧发展。
第八是要警惕减碳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来源:新浪科技 2021-9-26)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848万吨,累计成交额4.18亿元
在9月26日举办的“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2021年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在产业、能源、财政、投资、金融、价格、环保、技术等各方面形成政策合力,推动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碳市场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李高表示,今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市场运行平稳,交易价格处在合理区间。截至9月23日,累计配额成交量848万吨,累计成交额4.18亿元。
李高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稳步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上,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其他高排放行业,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实现全国碳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推动金融系统作出系统性响应,对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为此,我们与金融主管部门、金融监管部门、投资主管部门一道,积极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李高表示,这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要统筹考虑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推动传统产业低碳转型、识别和防范气候风险等,既需要政府加强宏观政策的引导与政策稳定性的保障,营造有利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低碳零碳技术创新、气候友好产品开发的良好政策环境,也需要各类市场主体发挥在技术创新、商业化运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引导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让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气候变化高级别会议举行
9月20日,第76届联大高级别会议周期间气候变化高级别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办。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视频出席会议并发言。
中方表示,要尊重各国国情能力差异,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目标、原则,遵循“国家自主决定贡献”机制,在减排问题上各国要尽其所能提高力度,但不搞“一刀切”。发达国家应率先大幅减排,更早实现净零乃至负碳排放,在支持发展中国家气候行动上展现更大雄心。这是早日实现全球整体净零排放的关键。
中方指出,适应和减缓同等重要,支持古特雷斯秘书长关于平衡分配适应与减缓资金的倡议。《公约》第26次缔约方会议(COP26)应在适应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制定全球适应目标,通过第6条市场机制收益分成补充稳定的适应资金来源,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期待。
中方强调,气候资金事关南北互信,发达国家应尽快填补2020年前每年1000亿美元缺口,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充足、可预测、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发挥公共资金主渠道和杠杆作用,引导私营部门扩大绿色低碳领域投融资规模,回应发展中国家的核心关切。
中方表示,赞赏联合国及古特雷斯秘书长在气候多边进程中发挥的领导协调作用,支持COP26取得成功,推动《巴黎协定》全面有效持续实施。
本次会议由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和COP26主席国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共同发起,来自气候多边进程主要国家的高级别代表出席会议。 (来源:生态环境部 2021-9-22)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十四五碳强度下降18% 目标分解到地方并落实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9月25日表示,能源领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中之重,要全面贯彻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排放强度与总量双控,将“十四五”碳强度下降18%的约束性目标分解到地方并加以落实。
在北京市政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等今天联合举办的“2021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上,黄润秋在致辞中表示,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系统变革,对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黄润秋表示,生态环境部将加强考核评估,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
同时,推进钢铁、石化、建材等产业优化升级和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煤电能源基地、现代煤化工示范区等开展规划环评影响跟踪评价,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区域削减措施,重点区域新建耗煤项目严格按规定采取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措施,推进北方地区冬季取暖散煤替代,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能源、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
他说,降低碳排放是一举多得的事,有利于倒逼和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助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推动污染源头治理,实现降碳与减污协同增效。
黄润秋说,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应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按照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高碳的能源结构和高耗能、高碳的产业结构问题。”黄润秋说,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与环境质量根本改善双赢的必然选择。
他表示,生态环境部将系统谋划减污降碳路径,加快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程,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顶层设计和政策措施,强化区域协同、任务协同、机制协同,形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工作格局。(来源:第一财经 2021-9-27)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 | 加快部署新型储能、氢能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
北京时间9月24日晚,联合国秘书处组织召开联合国能源高级别对话会(峰会级别),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阿卜杜拉·沙希德致开幕辞。中国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以“联合国能源可及领军人物”的身份视频出席会议并致辞。据悉,联合国能源高级别对话会是40年来首次在联大框架下举办的能源领域高级别会议。会议关注能源可及、能源转型等5大主题,联合国为5大主题分别选定了几位全球领军人物。2020年12月,经报国务院同意,章建华参选“能源可及”议题的全球领军人物,并于2021年2月成功当选。作为全球能源可及领军人物,章建华分别于2021年3月、2021年6月出席了对话会启动仪式和能源可及部长论坛,介绍了中国能源可及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分享了中国能源可及工作的成功经验,并就加强能源可及国际合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全球超过160位国家领导人、能源部长、国际组织负责人、能源企业高级别代表出席本次会议。(来源:国家能源局 2021-9-25 )
2030年我国利用生物质能减碳将超9亿吨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等单位近日发布《3060零碳生物质能发展潜力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预计到2030年,生物质能利用将为全社会减碳超9亿吨,到2060年将实现碳减排超20亿吨。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主要生物质资源年产生量约34.94亿吨,其作为能源利用的开发潜力为4.6亿吨标准煤。预计2030年我国生物质总资源量将达37.95亿吨,到2060年我国生物质总资源量将达53.46亿吨。
生物质能是零碳可再生能源,通过发电、供热、供气等方式,广泛应用于工农业、交通、生活等多个领域。若结合BECCS(生物能源与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生物质能将可实现负碳排放。目前我国生物质资源量能源化利用量约4.61亿吨,实现碳减排量约2.18亿吨。
蓝皮书预测,生物质能利用主要可在供电、供热等领域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替代。2021年-2030年,生物质清洁供热和生物天然气能在县域有效替代燃煤使用,在县域及村镇构建分布式能源站,改变农村用能结构;2030年-2060 年,生物质能利用主要将集中在难以用电气替代的领域,如航空、生物基材料等,BECCS技术将得到大力发展。
当前,生物质能行业依然面临挑战。生物质能发电利用竞争力不强、发展规模受限,非电利用未形成规模;相关标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如缺乏生物质锅炉专有排放标准,已有碳减排方法学未能覆盖全行业。同时,我国生物质能统计调查面不全、数据质量不高、指标体系不健全。生物质能产品市场消纳路径未完全打通,生物质能利用市场化程度普遍较低。
蓝皮书建议,要提升对生物质能零碳属性的认识,建立有机废弃物有偿处理机制、试点碳税征收机制支持产业发展;推动生物质能项目进入碳市场,打破生物质能源产品消纳壁垒。(来源:中国环境报 2021-9-23)
中国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三十周年暨2021年中国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大会在京召开
9月16日,中国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三十周年暨2021年中国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大会在北京召开。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出席会议并讲话。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30年来,在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履约机制,实施行业淘汰,注重技术创新等方面为履约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约50万吨,为保护臭氧层和减缓气候变化做出重要贡献。
会议强调,中国已宣布碳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加强氢氟碳化物(HFCs)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将对应对气候变化发挥积极作用。落实《基加利修正案》的管控HFCs政策措施已于9月15日在全国范围内生效,中国将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逐步开展受控物质淘汰,研究制定HFCs管理制度,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不断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深入开展国际合作,为保护臭氧层、减缓气候变化做出新贡献。
联合国环境署臭氧秘书处执行秘书关惠、议定书多边基金秘书长加南、海关总署有关司局负责同志、联合国相关机构负责人参会并致辞。会议播放了中国履行议定书30周年宣传片,并举办了“携手保护臭氧层 共话履约三十年”专题论坛。
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国际和双多边组织,国家保护臭氧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生态环境部相关司局、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代表和履约专家组等中外来宾200余人参会。(来源:生态环境部 2021-9-17)
建立绿色股票指数 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
据新华社9月12日消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研究发展基于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各类资源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建立绿色股票指数,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
《意见》指出,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作为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生态保护权责、调动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积极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要加快健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分类补偿与综合补偿统筹兼顾、纵向补偿与横向补偿协调推进、强化激励与硬化约束协同发力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意见》提出,到2025年,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基本完备。以生态保护成本为主要依据的分类补偿制度日益健全,以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为基本取向的综合补偿制度不断完善,以受益者付费原则为基础的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格局初步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显著增强,生态保护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动的局面基本形成。到2035年,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基本定型。
《意见》要求,聚焦重要生态环境要素,完善分类补偿制度;围绕国家生态安全重点,健全综合补偿制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推进多元化补偿;完善相关领域配套措施,增强改革协同;树牢生态保护责任意识,强化激励约束。
在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方面,《意见》提出,在合理科学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建立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逐步开展市场化环境权交易。鼓励地区间依据区域取用水总量和权益,通过水权交易解决新增用水需求。明确取用水户水资源使用权,鼓励取水权人在节约使用水资源基础上有偿转让取水权。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全以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为基础的碳排放权抵消机制,将具有生态、社会等多种效益的林业、可再生能源、甲烷利用等领域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在拓展市场化融资渠道方面,《意见》明确,扩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范围,把生态保护补偿融资机制与模式创新作为重要试点内容。推广生态产业链金融模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符合绿色项目融资特点的绿色信贷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非金融企业和机构发行绿色债券。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参与生态保护补偿。
在探索多样化补偿方式方面,《意见》指出,支持生态功能重要地区开展生态环保教育培训,引导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扩大绿色产品生产。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项目试点。鼓励地方将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工程与生态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完善居民参与方式,建立持续性惠益分享机制。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控制区经营性项目特许经营管理制度。探索危险废物跨区域转移处置补偿机制。
在发挥财税政策调节功能方面,《意见》提出,发挥资源税、环境保护税等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税费以及土地、矿产、海洋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管理制度的调节作用。继续推进水资源税改革。落实节能环保、新能源、生态建设等相关领域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探索对预算支出开展生态环保方面的评估。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建立绿色采购引导机制,加大绿色产品采购力度,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建材、绿色建筑发展。(来源:中国证券报 2021-9-13)
生态环境部推进碳检测评估试点,16座城市、5大重点行业、11家企业“入选”
“双碳”目标对碳监测体系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生态环境部正在区域、城市和重点行业三个层面开展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
9月23日,在生态环境部9月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聚焦区域、城市和重点行业,开展碳监测评估试点,目标到2022年探索建立碳监测评估的技术方法体系,发挥示范效应。
碳监测包括对温室气体的常规或临时的数据收集、监测和计算,通过综合观测、数值模拟、统计分析等手段,获取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环境中浓度、生态系统碳汇以及对生态系统影响等碳源汇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信息,主要监测对象为《京都议定书》和《多哈修正案》中规定控制的7种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
根据刘友宾介绍,区域层面基于推进国家环境工程质量监测网,结合卫星遥感手段,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开展区域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一体监测,典型区域土地利用年度变化监测和生态系统固碳检测。
城市层面,生态环境部综合考虑城市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人口规模、区域分布等因素,选取唐山、太原、上海、杭州、盘锦、南通等16个城市,囊括技术试点、综合试点和海洋试点,开展大气温室气体及海洋碳汇监测试点。
重点行业层面,火电、钢铁、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废弃物处理五类重点行业入选;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宝武、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光大环境等11个集团公司也正在开展温室气体试点监测工作。
刘友宾表示,生态环境部将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统一组织协调指导,有序开展试点,组织做好试点工作的经验交流等工作。
据了解,生态环境部在碳检测方面具有一定工作基础。在今年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表示,环境浓度监测从2008年起,国家陆续建成16个大气背景值监测站,其中部分站点能够实时监测CO2和CH4。部分省份开展了城市尺度温室气体试点监测;点源排放监测方面,电力等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在现有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开展了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试点,与核算结果进行比对;遥感监测方面,针对CO2、CH4等温室气体,初步形成了不同尺度温室气体空间分布、碳排放反演等业务化遥感监测评估能力。(来源:经济观察报 2021-9-23)
永久封存于800米深海底,我国首个碳封存项目正式启动
中国海油8月30日宣布,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在南海珠江口盆地正式启动,将海上油田开发伴生二氧化碳永久封存于800米深海底储层,每年封存约30万吨、总计超146万吨。这是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一步,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探出了一条新路。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伟介绍,该示范工程位于珠江口盆地,距香港东南约190公里,所在海域平均水深80多米,是恩平15-1油田群开发的环保配套项目。“工程实施后,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或停开近100万辆轿车”。
他表示,二氧化碳地下封存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有效措施之一。恩平15-1油田群是我国南海首个高含二氧化碳的油田群,若按常规模式开发,二氧化碳将随原油一起被采出地面。今年以来,中国海油开展适应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的地质油藏、钻完井和工程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成功研发了海上平台二氧化碳捕集、处理、注入、封存和监测的全套技术和装备体系,填补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的空白。
“油田群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将被封存在800米深处的咸水层中”,张伟解释,该咸水层具有穹顶式结构,并覆盖有厚厚的泥质保护层。“注入的二氧化碳被封存在穹顶之下,能有效防止气体溢出”。
据悉,此前,国内二氧化碳封存矿场试验集中在陆上少数区域。恩平15-1油田群二氧化碳封存项目的成功实施,将开拓我国二氧化碳封存的新产业和新业态,对海上油气田的绿色开发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来源:国资委网站 2021-9-2)
我国启动绿色电力交易试点 首次交易电量近80亿千瓦时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正式复函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推动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
7日下午,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启动会在北京召开。记者了解到,这是继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批复《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方案》后,启动的首次绿色电力交易,共17个省份259家市场主体参与,达成交易电量79.35亿千瓦时。
其中,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成交电量68.98亿千瓦时,南方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成交电量10.37亿千瓦时。本次交易预计将减少标煤燃烧243.6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07.18万吨。
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绿电交易开启了我国绿电消费新模式,是以市场机制创新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为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能源生产消费的市场体系和长效机制,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组织制定了《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方案》。
据介绍,绿电交易是以风电、光伏等绿色电力产品为标的物的中长期交易。与一般电力交易不同,绿电交易后电能的环境价值同步完成交割,并提供可溯源的绿电消费认证。
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辛保安指出,建立绿色电力交易市场,开展绿电交易,一方面,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全面反映绿色电力的电能价值和环境价值,提升绿色电力产品的发电收益,有力促进新能源发展;另一方面,能够为电力用户购买绿色电力、实现产品零碳需求提供便捷可行的购买途径,有效满足用户的绿电消费意愿,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辛保安还表示,将从电网实际出发,大力推进电网互联互通和转型升级,着力提升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全面促进电力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建设,全方位服务新能源发展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记者了解到,来自上海的巴斯夫、科思创、施耐德、国基电子等多家行业企业签订了采购宁夏2022-2026年连续5年、总计15.3亿千瓦时光伏电量的重磅订单,完成全国绿电交易开市后的首批跨省跨区交易。
上海电力交易中心董事长王伟介绍,在绿电交易市场机制下,这些企业不仅能确保自2022年起用上绿电,还能获得官方认证,进而引领相关产业链的低碳转型。
“试点开展绿电交易,既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激发供需双方潜力,加快绿色能源发展;也能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通过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全社会形成主动消费绿色电力的共识。”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周强指出,未来绿色电力交易的不断扩大,将有助于上海碳排放的进一步降低,从而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而对于今后绿色电力交易市场的前景,各方也显示出充分的信心。参与此轮交易的企业普遍认为,绿电交易不仅为制造业企业加持“绿卡”,助力进入海外市场、增加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坚强后盾,也为信息、服务等行业承担社会责任、参与能源转型提供了广阔平台。(来源:人民网 2021-9-9)
我国首船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石油获认证
9月22日,中国石化、中远海运、中国东航在上海联合举办我国首船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石油认证仪式,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向三家企业颁发我国首张碳中和石油认证书。
据介绍,该船3万吨原油产自中国石化国勘公司在安哥拉的份额油,由中国石化联合石化公司进口、中远海运承运、中国石化高桥石化炼制,共生产8963吨车用汽油、2276吨车用柴油、5417吨航空煤油,以及2786吨液化石油气、6502吨船用柴油、2998吨低硫船用燃料油。中国石化将于年内在特定加油站推出碳中和汽油、碳中和柴油,并与中国东航携手打造碳中和航班。
为抵消该船石油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中国石化、中远海运、中国东航积极实施节能减排策略,购买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并聘请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作为碳中和认证机构。本次购买的减排项目主要有江西丰林碳汇造林项目、云南宾川县干塘子并网光伏电站项目等,在资助边远地区发展农林种植业、开发低碳绿色能源以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实现了完整意义上的我国首船碳中和石油。
该项目邀请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作为第三方核查机构,精准测算出从石油开采到产品消费全生命周期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然后进行同等当量的中和。中国石化承担了原油开采、储存、加工、石油产品运输以及车用汽油、车用柴油、液化石油气燃烧的碳排放抵消责任,中远海运承担了原油运输和船用燃料油燃烧的碳排放抵消责任,中国东航承担了航空煤油燃烧的碳排放抵消责任。这是三家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共建绿色交通新模式的创新实践,探索了一条跨行业、全周期、零排放的路径,对推动我国交通能源领域加快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具有积极作用。(来源:人民网 20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