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要求,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来源:新华社 2021-7-30 本文略有删减 原文请参考新华社官网)
中美双方在天津举行气候变化会谈
中国生态环境部3日发布消息,2021年8月31日至9月2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应约与来访的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在天津举行会谈。
中美双方此次按照两国元首今年除夕通话的精神,围绕落实今年4月在上海发表的《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就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性紧迫性、双方气候变化对话合作安排、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等重点问题充分交换意见,进行了坦诚、深入、务实的对话。
双方还交流了各自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中方向美方介绍,中方已建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正在制定并将陆续发布落实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美方向中方介绍了拜登政府落实美国2030年温室气体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50%-52%、2035年实现零碳电力、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目标的相关政策。
双方认识到中美气候变化对话合作对于气候变化多边进程的重要意义,并讨论了下一步如何推动双方气候变化对话合作机制化、具体化、务实化,通过建立相关机制,在绿色低碳相关领域确定一些合作计划与项目。双方还将共同并与其它各方一道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下的多边进程中,合作推动今年格拉斯哥大会取得成功。
双方商定将继续进行对话磋商,持续开展气候行动,促进务实合作,共同推动多边进程,加强《巴黎协定》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1-9-3)
全球最新可再生能源装机统计出炉:中国占32%!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最新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数据,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2802吉瓦,比2019年增长10.2%。其中,水电装机1333吉瓦(占可再生能源装机47.6%)、风电装机732吉瓦(26.1%)、光伏装机709吉瓦(25.3%)。
在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中,中国占比31.9%。尤其是在风电、光伏装机中,中国占比分别达到38.5%、35.8%,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但是,中国在海洋能(0.9%)、光热发电(8.2%)、地热(0.14%)等领域仍处于落后地位。(来源:国际能源小数据 2021-8-20)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发布
——极端天气风险进一步加剧
8月4日,中国气象局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显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气候系统变暖仍在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进一步加剧。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介绍,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1951~2020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为0.26℃/10年。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最暖时期,1901年以来的10个最暖年份中,除1998年,其余9个均出现在21世纪。
蓝皮书指出,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变化区域间差异明显。1961~2020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5.1毫米。2020年,中国平均降水量为694.8毫米,较常年值偏多10.3%。1961~2020年,江南东部、青藏高原中北部、新疆北部和西部降水增加趋势尤为显著。
此外,高温、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增多增强,中国气候风险水平趋于上升。1961~2020年,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极端低温事件减少,极端高温事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增多;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登陆中国台风的平均强度波动增强。2020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为10.8,是1961年以来第三高值。(来源:中国科学报 2021-8-5)
国家发改委:正抓紧制定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国家发展改革委17日召开8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有记者提问到,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要“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然而,市场对此理解不一。请问,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政府将如何指导地方在纠正运动式“减碳”的同时,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孟玮表示,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工作中确实出现了有些地方、行业、企业的工作着力点有所“跑偏”,采取的行动措施不符合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先立后破的要求,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目标设定过高、脱离实际。我们注意到,有的地方、行业、企业“抢头彩”心切,提出的目标超越发展阶段;有的地方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关停;有的金融机构骤然对煤电等项目抽贷断贷。
二是遏制“两高”行动乏力。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是当前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但有的地方口号喊得响,行动跟不上,有的地方甚至违规上马“两高”项目,未批先建问题比较突出。
三是节能减排基础不牢。碳达峰碳中和与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一脉相承,有的地方对节能减排工作不够重视,能耗“双控”落实不力;有的行业没有扎实做好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而是寄希望于某种技术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有的机构蹭热度、追热点,热衷于打标签、发牌子,碳中和“帽子”满天飞。
这些现象,可以说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初衷和要求背道而驰,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对此,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求,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既要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也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国家发改委承担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关于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工作。孟玮表示,近期我委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专项检查,督促各地压减拟上马的“两高”项目350多个,减少新增用能需求2.7亿吨标准煤,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专项检查中也发现,不少地方的决心力度和工作成效还存在差距,一些突出问题仍亟待解决。
下一步,我委将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能耗“双控”制度,制定出台三年工作方案,指导各地扎实有力有序做好工作,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坚决把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拿下来,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来源:中新经纬 2021-8-17)
生态环境部: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尽快出台
《经济参考报》8月19日刊发记者向家莹采写的文章《生态环境部: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尽快出台》。文章称,8月18日,国新办召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发布会。针对备受关注的全国碳市场运行情况,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自启动以来,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开市一个月来,全国碳市场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到了702万吨,累计成交额是3.55亿元。他透露,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尽快出台。
黄润秋表示,碳排放权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手段,也是落实我国碳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的制度创新和重要政策工具。一个月前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第一个履约周期已将全国燃煤发电行业2162家企业纳入到了碳市场的范围,总共覆盖了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国内外的实践都表明,和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相比,碳市场既能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又能够为减碳提供经济激励机制,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带动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投资,为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碳减排的关系提供有效的政策工具。”黄润秋指出,为了稳妥推进这项工作,从2011年开始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七地开展了地方的碳市场试点,主要是探索碳市场管理的制度体系。通过多年试点,在碳排放核算、配额分配、核查、履约清缴这些制度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尽管全国碳市场开局良好,但黄润秋也直言,全国碳市场建设作为制度创新,虽然有很多年的试点基础,但对于全社会来说还是新鲜事物,仍然存在一定短板和不足,所以在推进过程中,必须审慎稳妥。
黄润秋透露,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尽快出台,修订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技术规范体系,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二是强化市场管理,加强碳排放数据的质量管理,强化相关制度的执行落实,加强对全国碳市场各个环节的监管,有效防范市场风险。三是拓宽覆盖范围,在发电行业碳市场运行良好的基础上,将会扩大碳市场的覆盖范围,逐步纳入更多的高排放行业,逐步丰富交易品种、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提升市场的活跃度,往前推进有关工作。(来源:新华社 2021-8-19)
生态环境部:探索海洋碳汇增量为导向的生态保护模式
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在8月26日生态环境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说,维护和发展海洋蓝色碳汇、稳步提升海洋碳汇能力是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工作。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海洋变暖和酸化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部正组织实施海洋碳汇监测评估、开展海岸带碳通量监测等,探索以增强气候韧性和提升蓝色碳汇增量为导向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新模式。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
海洋碳汇也被称为蓝色碳汇,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洋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每年可清除30%以上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海洋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支持生物多样性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态环境部提出,“十四五”时期,将更注重科技创新与治理能力提升,特别是加快补齐基础性、关键性的能力短板,加强海洋生态环境领域能力建设,打造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等。在海洋碳汇方面,张志锋说,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沿海地方,加强海洋应对气候变化监测与评估,组织海洋-大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监测评估、重点海域碳储量监测评估,加强缺氧、酸化等海洋生态环境风险的监测预警;增强海洋生态系统的气候韧性,将碳中和与适应气候变化指标纳入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监管范畴等。
海洋酸化已成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不过,推进海洋碳汇还面临很多问题。张志锋说,海洋吸收二氧化碳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海水pH值持续降低,引发海洋酸化。科学研究表明,目前全球表层海水pH值较工业革命前下降约0.1,“这个值看起来不大,但对pH值来说是一个巨大变化,而且海水酸化趋势还在继续”。
近年来,我国在海域开展的试点监测结果表明,渤海、黄海部分海域的底层海水酸化现象已较为明显。张志锋说,海洋酸化现象加剧,可能会损伤诸如贝类、甲壳类和珊瑚等海洋生物形成钙质骨骼和外壳的能力,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推动海洋减污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增效
今年青岛等地再次爆发浒苔,这已是黄海海域连续第15年遭受浒苔灾害了。据生态环境部卫星遥感监测结果,今年黄海浒苔最大分布范围约6万平方公里,是去年的2.3倍左右。
张志锋说,黄海浒苔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过程。多年研究表明,浒苔暴发可能与海区水文动力基础环境条件、浒苔藻种种源、海水富营养化等多种因素有关。黄海浒苔连续多年暴发且年际间出现反复,反映我国近海生态环境长期受到高强度人为活动、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海洋生态环境改善还未从“量变”转为“质变”,近海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生态环境部配合自然资源部等有关部门开展黄海浒苔绿潮联防联控工作,采用遥感等多技术手段开展浒苔绿潮灾害跟踪监测,推动绿潮灾害防控技术研究和应用。”张志锋说,还需推动海洋减污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增效,通过削减和控制氮磷等污染物排海量,持续降低近岸海域富营养化水平,以此缓解气候变化下海洋酸化、缺氧等生态灾害风险。(来源:科技日报 2021-8-26)
我国首个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全流程工程启动
中国海油今天(8月28日)宣布,在珠江口盆地启动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约30万吨。
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项目距深圳东南约200公里,所在海域平均水深80多米,是恩平15-1油田群开发的环保配套项目。
恩平15-1油田群是我国南海首个高含二氧化碳的油田群。项目通过将油田群开发过程中伴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处理后,再回注到海底地层中进行封存,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和海上油田的绿色低碳开发。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总工程师 张伟:油田群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将被封存在800米深处的咸水层中,该咸水层具有穹顶式结构,并覆盖有厚厚的泥质保护层,注入的二氧化碳被封存在穹顶之下,能有效防止气体溢出。
二氧化碳地下封存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有效措施之一。恩平15-1油田群若按常规模式开发,二氧化碳将随原油一起产出,排入大气。中国海油研发的海上平台二氧化碳捕集、处理、注入、封存和监测的全套技术和装备体系,填补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的空白。开拓了我国二氧化碳封存的新产业和新业态,对海上油气田的绿色开发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总工程师 张伟:二氧化碳封存工程实施后,预计高峰年可封存二氧化碳30万吨,累计封存二氧化碳146万吨以上,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或停开近100万辆轿车。(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8-30)
聚焦“节能降碳,绿色发展” 2021年全国节能宣传周“云”上启动
2021年全国节能宣传周23日正式启动。今年的宣传周是我国第31个全国节能宣传周,于8月23日至29日举办,主题为“节能降碳,绿色发展”。
8月23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北京市人民政府“云”上启动2021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暨北京市节能宣传周。“云”启动仪式系统梳理、集中展示了“十三五”以来我国节能降碳工作的主要成效及碳达峰、碳中和重点工作进展,并开展了3项线上活动:
一是重点行业企业节能降碳承诺。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重点行业企业节能降碳承诺活动。部分有代表性的企业自觉承担节能降碳主体责任,作出节能降碳自愿承诺。二是百项节能降碳标准提升活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动节能降碳标准制修订工作。“十四五”期间,将围绕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及碳排放核查核算标准等加快制修订百项节能降碳标准,提升我国节能降碳标准水平,逐步实现国际领跑。三是北京市开展相关活动。首都少先队员发出反食品浪费、减塑倡议,展示相关公益宣传作品,广泛开展反食品浪费、塑料污染治理宣传。
在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围绕“节能云视界”“节能云课堂”“技术云展示”“趣味云闯关”“活动云分享”等节能降碳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云”上活动,普及节能降碳知识,提升全民节能意识和节能能力,引导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各地区、各部门围绕“节能降碳,绿色发展”主题,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节能降碳和绿色发展理念,营造节能降碳浓厚氛围,引导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全民节能。(来源:新华社 2021-8-24)
《经济参考报》刊发文章:地方版碳达峰路线图密集出炉
8月27日出版的《经济参考报》将刊发记者向家莹采写的文章《地方版碳达峰路线图密集出炉》。摘要如下: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地方版碳达峰路线图正加速浮出水面。根据各地披露的“十四五”规划,上海、北京、江苏等多个省市提出力争率先、提前实现碳达峰的要求。地方层面的具体实施方案近期密集出炉,整体来看,优化产业、能源结构仍是“重头戏”。值得注意的是,在严控“两高”项目的同时,多地也通过建设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加大正面引导。
2020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根据今年来各地披露的“十四五”规划,已有上海、北京、江苏等多个省市提出争取率先、提前实现碳达峰的要求,部分地区甚至已经完成碳达峰目标。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霍学文在“2021中国货币经纪论坛”上表示,目前北京已经实现了碳达峰,下一步将会逐步实现碳中和。
在明确时间表的同时,各地碳达峰具体实施方案也在加速出炉,整体来看,通过优化产业、能源结构实现降碳仍是“重头戏”。
江苏省印发的《江苏省生态环境厅2021年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计划》提出,构建“1+1+6+9+13+3”碳达峰行动体系,并表示要推动重点领域碳达峰工作,严控新上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把降碳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持续推动能源、工业、交通和农业四大结构调整,广泛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体系建设。
从各地碳达峰方案“路线图”来看,在对“两高”项目上马及运行保持严控的同时,多地还通过建设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加强正面引导。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印发《关于深入推动生态环保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杭州日前通过《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任务清单》,公布首批12个低碳试点;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将于近期启动一批近零碳试点示范项目建设。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多数城市碳排放还处于未达峰阶段,因此条件好的地区先行先试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推手。
由于各地在经济模式、碳排放总量、结构、行动进展和趋势上均存在差异,先行先试也需注重方式方法。业内人士建议,不同区域需要因地制宜,发挥各自资源环境优势,研究确定各自达峰方案、达峰重点和实施路径,实现差别化和包容式低碳转型。
国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熊园认为,不同地区的行动方案应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如浙江、北京、上海等经济相对发达的省市可重点关注科技创新、结构转型等;河北、江苏等工业基础好、资源丰富省份可强调工业绿色化;甘肃、宁夏等西部省份可以发挥禀赋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四川、福建等森林覆盖率较高的省份可重点关注生态碳汇。
在配套政策方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建议,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价格等鼓励性经济政策,引导资金、技术流向绿色、低碳领域,逐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完善碳定价机制,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增加碳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对各地在控总量、控强度、控碳排放增速等方面的分配要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的用能权交易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赋予各地方和市场主体在减碳及自主交易方面更多自主权。(来源:新华社 2021-8-26)
中国有望2040年淘汰所有煤电 ?
8月25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简报《2021年上半年中国煤电项目最新进展研究》(以下简称《简报》),根据中国各省级项目审批部门的公开数据,今年上半年通过各省级发改委核准的燃煤发电机组装机容量共计5.2吉瓦,多为热电联产项目,总量比去年同期减少78.8%。这其中包含三个非热电联产的煤电项目,装机总量为3.3吉瓦,占核准总装机规模的 64.0%,均来自属于富煤省份的陕西和安徽省,且都包含在2021年重大项目清单中。
绿色和平国内低碳发展政策研究项目经理李丹青表示:“从2021年上半年煤电项目的核准情况来 看,中国对国内煤电项目的管控愈加严格。但具有煤炭资源优势的部分地方省份,仍表现出上马煤电项目的突出势头,中央政府需要警惕‘十四五’期间待投运项目的体量。”
简报发现,在非热电联产项目中,除“大唐陕西西王寨煤电一体化电厂项目”服务于“西电东送”国家战略外,上半年核准通过的非热电联产煤电项目以利用省内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经济为主要目的。从时间维度来看,2021年上半年新核准的煤电项目主要集中在2月和3月,分别占总核准装机容量的38.7%和28.1%。在今年4月22日中国明确提出“严控煤电项目”后,没有再核准通过新的大型非热电联产煤电项目。
通过梳理2021年各省级政府发布的重大项目清单,《简报》研究团队发现,2021年共有23个省份的重大项目清单中包含煤电项目,已知总装机量达104.8吉瓦,按装机容量从大到小依次为陕西、广东、甘肃和贵州。其中陕西、广东和甘肃包含的多为已开工或已通过核准的项目,而贵州的项目多数处于前期准备阶段。与去年相比,山东和浙江在今年的清单中都不再包含煤电项目,为能源转型作出排头兵的表率作用。
8月18日,一份发表在Cell Press子刊iScience上的最新研究《Sunsetting coal power in China》(以下简称“研究”)显示,在2040年时,中国电力系统中的煤电装机完全有可能由风电、光伏和储能来替代。
这是第一份全面理解煤电彻底退出及其影响的研究。研究发现,为了实现对煤电的替代,在2020到2025年间,风电加光伏的年新增装机要达到100-150吉瓦,储能每年新增15吉瓦,在2025到2040年间,风电和光伏的年新增装机要进一步提高到250GW,储能每年新增90GW。
此前的一些科学研究和政策讨论认为,在2050年时,煤电仍会在电力系统中占一定的比例,而为了实现电力系统低碳化,需要借助核电、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而这份研究证明,在未来电力需求增长相对平缓的前提下,中国电力系统可以实现彻底的去煤化,并且煤电的替代可以主要由可再生能源和储能来实现。如果未来电力需求有较大增长,将有310吉瓦的煤电被保留做备用容量。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特别是在“双碳”目标和“严控煤电项目”的双重约束下,电力投资的合理布局是“十四五”期间中国实现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煤电项目核准的大幅度下降表明中国正积极推动电力系统的减排。根据研究,中国如果要想在2040年实现彻底退出煤电,不仅需要高速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也建立在低能源需求的基础之上。但无论电力需求如何发展,都必须通过非煤发电来满足新的电力需求增长,同时快速扩大太阳能、风能和储能的规模。 (来源:能源杂志 2021-8-25)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须增强公众绿色低碳意识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今天(25日)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增强公众绿色低碳意识,倡导低碳消费,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
2021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公众参与低碳发展”论坛今天以线上方式在北京举办。
解振华在致辞时表示,气候变化是关乎人类生存和永续发展的安全问题。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应对。
中国科学院日前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53%,其对碳排放的贡献不容忽视。目前,公众端碳减排面临着分散、难以定量等诸多问题。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论坛上致辞
论坛上,“绿普惠云——碳减排数字账本”云平台首次亮相。该云平台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指导,北绿普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在消费端以数字化方式,为公众参与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参与路径和解决方案。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介绍,绿普惠云以该联合会《公民绿色行为碳减排量化》团体标准为依托,是第三方数字化绿色生活减碳计量底层平台,通过计算引擎将碳减排标准模型化输出,帮助企业量化、记录用户的碳减排行为,输出个人、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碳账本,数字化动态展现所有个体和团体对碳中和的贡献。
减污降碳是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重要抓手。杜少中表示,通过这一云平台,有望实现商业激励、政策引导鼓励、减排量交易并行的综合性、可持续、市场化激励机制,在促进个人绿色生活和消费领域减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解振华说,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低碳宣传活动,提升了公众的低碳发展意识,扩大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力,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气候传播和公众参与宣传,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促进低碳意识转换为实际行动,加强国际合作。(来源:碳中和专委会 2021-8-25)
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新鲜出炉
“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重大环境基础设施渐趋完善,一些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2020年,全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36%;环境空气六项指标实测浓度首次全面达标。主要河流断面优III类断面占比74.1%,较2015 年上升59.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市生态环境质量与城市目标定位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结构性污染矛盾依然较为突出,环境基础设施建管能力和水平仍是主要短板,环境治理机制手段亟需创新突破,需要更加努力探索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新路径和新举措。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紧紧围绕“抓环保、促发展、惠民生”工作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把减污降碳作为推动源头治理、促进绿色转型的总抓手,让绿色成为上海城市发展最动人的底色。(来源:上海环境 2021-8-24)
罕见!发改委点名狠批:碳中和“帽子”满天飞,有行业、企业推进“双碳”工作跑偏了…
8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7月全国发电、用电情况,并就当前各地推进“双碳”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做了一一回应。
7月发用电双增,部分地区能耗强度不降反升
孟玮首先介绍,从发电看,7月份,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9.6%。1-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同比增长13.2%,比2019年同期增长12.2%,两年平均增长5.9%。从用电看,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2.8%。1-7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5.6%。
近日,发改委印发《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从能耗强度降低情况看,今年上半年,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云南、陕西、江苏9个省(区)能耗强度同比不降反升,10个省份能耗强度降低率未达到进度要求,全国节能形势十分严峻。
该文件要求,能耗强度不降反升的9省(区),对所辖能耗强度不降反升的地市州,今年暂停国家规划布局的重大项目以外的“两高”项目节能审查,并督促各地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完成全年能耗双控目标特别是能耗强度降低目标任务。
有行业、企业推进“双碳”工作有所“跑偏”
对于“双碳”工作的推进情况,孟玮表示,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工作中确实出现了有些地方、行业、企业的工作着力点有所“跑偏”,采取的行动措施不符合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先立后破的要求,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目标设定过高、脱离实际。有的地方、行业、企业“抢头彩”心切,提出的目标超越发展阶段;有的地方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关停;有的金融机构骤然对煤电等项目抽贷断贷。
二是遏制“两高”行动乏力。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是当前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但有的地方口号喊得响,行动跟不上,有的地方甚至违规上马“两高”项目,未批先建问题比较突出。
三是节能减排基础不牢。碳达峰碳中和与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一脉相承,有的地方对节能减排工作不够重视,能耗“双控”落实不力,上半年能耗强度降低形势比较严峻;有的行业没有扎实做好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而是寄希望于某种技术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有的机构蹭热度、追热点,热衷于打标签、发牌子,碳中和“帽子”满天飞。
“这些现象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初衷和要求背道而驰,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孟玮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发改委将树立正确导向、细化政策要求、抓好工作落实、加大督导力度,及时发现并纠正相关问题,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跑偏、不走样。(来源:证券时报 2021-8-17)